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城市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及“健康洪山建设”的意见建议

作者: 来自: 时间:2021-02-24

  在区政协九届十三次常委会议上,政协常委、委员围绕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城市管理”“少数民族工作健康洪山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供区委、区政府领导参阅。

  一、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一)建立人工智能改造升级供需平台内各领域人工智能规模以上公司组建人工智能联盟,政府给予联盟引导资金,搭建综合性人工智能改造升级供需平台信息发布、企业展示、技术评估、技术拍卖、专利服务、律师咨询、设施设备共享、大数据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在线支付等一条龙网上技术交易功能。

  (二)建立专项智能产业引导基金该基金以人工智能联盟发起设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重点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成长期、扩张期等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加速企业技术成熟与应用场景落地。定期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应用性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科技成果予以单独奖励。

  (三)建立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展示中心 

  一是由人工智能联盟与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联合攻关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基地兼职,鼓励优秀创新人才到基地授课讲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和科研设施向基地开放,支持企业为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环境。

   二是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览,长期免费发布人工智能科技成果。适时对创新水平高、技术成熟度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组织召开专题报告会。

  (四)加强跨区域交流共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域的省市政府的交流,推动建立重大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路径从需求侧出发进行技术挖掘,注重市场和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育,探索出一条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二、关于“城市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大城管协调调度指挥机制建设。加强指挥调度和协调沟通,落实区域责任制,协调街(乡)、市场监督、公安等职能部门的力量,以南湖片、和平片、珞喻路片、黄家湖片等军运会保障沿线为重点,持续加大违法占道、广告立面、共享单车、油烟污染等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组织各成员单位履行城市综合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办法。提升考核监督平台工作效率,强化第三方监管。升级新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处置率、好转率。落实好马路办公,区领导包街包片,调度包保。

  (二)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刚性控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中约束性指标对城市承载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公共卫生、环卫设施、医疗教育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三)加快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卫设施用地的规划,结合国家、省、市、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和《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三年达标行动计划》,建设绿地复合型环保转运站。协调有关部门将三环线、高架桥下面绿地的用地特别是目前已经租用的地块尽早调整为环卫设施规划用地,用于解决环卫车辆停放难、洗车难的问题。多方合力保障环卫设施、垃圾处理场地建设,建立绿色通道,缩短申报、审批、立项手续。将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及项目落地的问题纳入区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覆盖公共设施、道路交通、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等领域的数字化管理推动部门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平台与其他管理部门管理终端联网。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相融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抓队伍建设,塑造城管执法品牌。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规,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加强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凝聚力。抓好制度建设,加强监督考核,打造纪律严明执法为民的城管执法队伍。

  (六)抓宣传教育,推进“大城众管”。开展“城市美容师”专项活动,使广大市民认识到城市是我家,每个市民都是城市的“主角”,发动群众一起动手美化家园,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

  加强垃圾分类工作。借鉴国外或国内先进做法,聘请第三方公司运作,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三、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建议

  (一)实施“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素质提升工程”提升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的综合素质采取政府投入和动员社会力量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高校的专业知识、技术与人才,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设普通话与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利用社区设立普通话培训站点(可参考鲁广社区形式),加强宣传,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本地的文化尽快融入现代社会。

  (二)优化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的创业就业环境积极拓宽少数民族居民的就业渠道根据市场需求与少数民族居民自身条件,选取、策划和提供好的培训项目如清真饮食的品质控制、研发与创新,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创新与推广等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培育区域品牌利用中南民族大学独有的条件及武汉纺织大学的优势,合力打造少数民族品牌消除创业活动中的陈规陋习和垄断、欺诈行为积极引导清真饮食门店业主认识现代市场运行的规律,摈弃500米内只能开一家相关门店的陋习建立帮扶机制,指导和帮助新来的业者采用合理的价格承租营业场所,并对价格不合理的门店转让行为进行专项打击

  (三)改善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的生活环境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提供医疗保障、户籍管理、民族政策和其他生活方面的专业信息和政策服务。采用多种渠道改善居住条件在保障性住房上给予他们市民待遇;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禁止拒绝向遵纪守法的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提供租房的行为;鼓励用人单位向务工少数民族居民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生活配套良好、卫生符合标准的集体宿舍。

  (四)提升本地居民对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的信任度加强舆论导向,消除“标签化、污名化”负面印象和偏见发挥社区组织的宣传与引导作用,使本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外来少数民族居民对洪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与本地居民的融合积极营造促进本地市民与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交流与融合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地方和社区的社会活动引导社区组织本地居民与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结对帮扶在少数民族特殊群体居民聚居的地方加大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设施投入,打造温馨的社交场所,引导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统特色活动,利用民族节日、民族服装、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饮食等特色活动吸引本地居民的参与。  

  、关于“健康洪山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一是出台《“健康洪山2035”行动规划》。加强政策和经费保障,宣传普及“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健康洪山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广泛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针对环境保护、烟草控制、食品安全、疾病防治等健康问题,组织卫健、环保、教育、文旅、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城区改造更新等相关部门和街乡开展联合行动。

  三是发展健康联盟与健康产业。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发展基于互联网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强健康与养老、母婴照料、旅游、食品融合。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开放体育健身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方式,利用洪山山水资源促进日常健身、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项目快速发展。如在武汉体院、天兴洲等地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健身休闲产业特色街区、小镇。

  四是促进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加大对我区马应龙药业、迈瑞德骼拜尔等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支持力度,推进形成产业创新体系。 

  二)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一是营造健康环境。在各街道大力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社区健身点宣传阵地等,公共场所安装AED设施,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员培训。

  二是创建健康场所。继续创建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机关等,建议机关、企、事业单位坚持做工间操,推广健康膳食、科学运动。

  三是建设健康科普场馆。各街乡建设各具特色的场馆,实现全覆盖。区级依托区疾控中心与妇幼保健院新建大楼项目,参考外地先进经验,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洪山区健康科普体验馆,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学校、机关、社区、医院、企业等分主题建设一批小型健康科普馆,打造视力防治、体育健身、应急救护、食品安全、中医养生、疾病防治等专区定期向居民、学生开放,打造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洪山健康游项目。

  (三)全民行动,营造氛围,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

  一是加强健康服务。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家庭医生进社区、卫生科普日宣传、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预防接种、慢病防治、中医康复等项目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

  二是扩大健康传播。依托辖区大专院校、医疗机构等资源和大学之城建设,建立区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讲师团,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地举办讲座和活动。打造洪山健康之星、洪山健康节、健康家庭大赛、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大学健康知识技能PK赛等品牌项目,加强媒体宣传,扩大健康影响力。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开展健康科普舆情监测。

  三是提高健康素养。结合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分析,做好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价,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及幼儿健康素养水平。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居民科学就医等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行为干预。

  (四)增加互联网+医养等产业与健康教育的产业融合

  利用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保健康复等优势,打造“体医结合”,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方面的特色作用。发挥湖北中医药大学在中药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中药资源共享,创新中药教程学科,提升品牌附加值,联华农,省农科院,带动中药、农业、商业、工业、科研发展。与武大、华科的大数据中心合作,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布局云医疗。打造高端个性化智慧医疗,建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专科医院,打造“健康教育+预防检测+治疗+康复管理”的服务闭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