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推进大学之城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大学之城建设的发展定位。不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建设理念,坚持以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公共社区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与融合,注入“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建设理念。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整体发展理念作为核心理念,充分释放“城市+大学”的创新创业潜能,推动大学之城建设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二)加快发展产业功能区,补足“产城”的短板。在重点推进环大学经济带的“学城”建设和以新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创城”建设的同时,加快产业功能区的“产城”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武汉中央创智区和南湖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上。集中力量尽快完成两个产业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克服区校联合中的障碍,克服旧城改造、土地供应、环境治理、项目引进和基础建设等短板问题,建成产业功能区,尽快发挥作用,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
(三)大力改善大学周边环境。重点推进湖工大地块的建设,扩宽武南社区周边道路,将武工大岭南路的建设列入规划。
(四)加强金融支持、信息支持等创新发展基础能力的提升。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投公司投资和在区内外的融资、引资;鼓励金融机构为科创空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探索政府、银行、企业风险共担的“双创”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运用财政直接投入、信用增进、风险补偿、信息共享等政策手段,引导和撬动银行、保险、证券、担保、股权投资、新金融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扩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的融资作用,为区校联合创新提供金融支撑。运用市场化手段逐步整合各高校研发信息渠道,不断丰富信息渠道和数据库。在区政府建立共享信息的网络,建立区校融合的研发信息中心,健全共享机制。由区政府牵头引进高水平知名的第三方咨询机构,建立咨询和分析中心,为创新和开发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建立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与监督体系,提升政府、市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
(五)全力加快推进“十五大”工程建设。对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工程涉及的各个项目,分别制定计划,加快实施和完成。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的项目,要保证按时,甚至提前完成;正在策划的项目要尽早得出结论和规划意见。对已确定为重点项目但推进缓慢的要重点加强,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针对几个主要的瓶颈问题设立专门临时攻关小组,加大力度予以克服。具体问题包括中央创智区四眼井片区改造、中韩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咀校区的“土地置换”、湖北创意文化产业园项目青菱湖西岸文化设施用地规划选址、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共建小学项目的土地调规、武汉纺织大学雄楚校区改造项目土地征收、722所合作共建国防科技产业园项目方案审批时限、华中生态城项目武昌殡仪馆搬迁、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加大与东湖高新区规划分局的协调等。
二、关于南湖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协同作战。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主动领衔挂帅,积极争取省、市领导的支持。明确一名副区级领导主抓,负责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沟通和协调。区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任务,细化方案,主动做好工作汇报,力争将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市级规划层面。区“四大家”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职责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区职能部门要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好信息媒介,做好宣传引导,共同推进规划及项目落地。
(二)合理布局,优化路网。为推进南湖城市副中心各项规划建设工作,建议12号线建设方案结合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优化车场布局,按照“能小则小、地下布局、复合利用”的原则,将轨道12号线车场避开省农科院保留用地,布局地下并缩减规模,地面复合副中心核心功能,同时优化交通组织在地面形成较高密度的路网。建议远期线13号线规划车场外迁,选址在三环线以外的先建村范围内。
(三)积极协调,落实规划。协调市政府支持规划设计成果进入市级规划层面,支持按实际开发成本来确定规划指标,推动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尽快落地实施。结合南湖地区已存在的民生短板,将部分市政设施用地与绿化用地复合利用,集约利用土地。
(四)抓住收储契机,明确实施方法。以省农科院书城路地块收储工作为契机,以可改造用地整体经济测算的方法进行洽谈,明确可改造地块的土地补偿价的标准,从而锁定土地储备成本,保证南湖城市副中心规划的整体实施。
(五)统筹兼顾,推进旧改。充分考虑省农科院的诉求,完善规划咨询和还建方案。先期推进省农科院片区旧改工作。同时统筹考虑南湖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妥善解决前期新建小区公益配套、商业服务不足等问题。
三、关于加快数字化经济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全区数字经济产业。以武汉创意天地作为数字经济产业的基础,在该园区发展游戏动漫产业、游戏基地展厅、动漫博物馆的游戏动漫园,网红直播、影视孵化基地的体验式直播园,美术馆、画廊等的艺术体验园,以及教育培训的在线教育园于一体的园中园,带动体验式数字经济旅游的发展,打造新兴数字经济企业聚集区。在武汉游戏产业大厦基础上,通过继续扩充空间提升产业规模效应,推动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加大直播行业投入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打造网红IP,带动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针对直播电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引导住宿、餐饮、旅游、汽车、教育等企业开展直播电商业务,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推动商贸主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线上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
(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大学之城”人才优势。结合洪山大学之城的特点,促进“区校融合”,在高校设置直播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人才供给。充分发挥武汉位居全国中心区位优势,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及大企业聚集,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带动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加大金融资本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数字经济基金为依托,多措并举推动数字文化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我区数字经济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引导基金,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强政府部门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水平。例如智慧交通,通过在拥堵路段沿线和周边不同点位安装高清视频摄像头和设立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等举措,解决珞狮路的拥堵问题。
四、关于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区街(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多部门联合构建防、控、治一体的高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能够随时启动、高效运转,提升重大疫情响应能力。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细化重大突发公卫事件各级响应下各部门的职责及应急措施,做到常备不懈,平战结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对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应急状态能一呼百应,专业有效的组织联合多部门各单位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加速疾控队伍建设。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职责。建立健全区、街(乡)、社区(村)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设置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专干,使专业防控深入到每个社区。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依法给疾控中心赋权,让流行病学调查、病家消杀等工作可以不受阻碍顺利开展。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适当增加聘用制人员,定期组织疾控专干进行进修、培训和演练,提高专业技能和应急能力。
(三)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加快辖区内大型综合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和区疾控中心新大楼建设,在区疾控中心按P2+标准建设实验室。增加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保证充足应急物质储备。充分发挥二级医院功能,通过改扩建,新建发热门诊。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集中留观发热患者,减少交叉感染控制疾病传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前哨”功能,做好预检分诊、出院康复、心理咨询、复诊复查、居家随访等工作。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应急医疗救治专家队伍,在辖区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聘请医术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和具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组成应急救治专家组,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指导开展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
(四)完善数字化网络体系,加强心理干预、法制宣教工作。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完善数字化网络体系,所有数字化信息全部在一个网络系统中完成,做到信息全面、统计高效、查阅便捷。将街(乡)、社区(村)纳入到直报网络体系,社区专干如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例可通过系统直接上报。加强心理干预工作,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设立心理门诊,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对受疫情影响产生心理障碍者及时给与干预和治疗。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教工作,提高公民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组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