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战疫情 政协在行动(十六)

——政协委员李晓南诠释“呼吸人”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 来自: 时间:2020-05-29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区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副院长李晓南义无反顾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呼吸人”的初心与使命。

  逆行向前  全力守卫校园健康平安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是校园社区,10余万人的校园因寒假学生的离校,有师生居民近5万人,防控压力可想而知。作为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李晓南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发挥自身呼吸专业优势,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牵头制定《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工作方案》,积极部署防控工作。仅用二天时间,校医院就完成发热诊室选址、房屋改造、发热患者就诊流程、消毒隔离、医患防护、信息化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先后组织开展全院消毒、防护、医疗流程、诊断与鉴别诊断、咽拭子采样等各类培训,共培训360多人次,同时着手推动各类药品、口罩、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战疫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医院专家组组长,为保障发热诊室、急诊急救、普通门诊常态化正常运行,她总结摸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总质量控制体系管理办法,医疗团队实行门急诊发热病人诊断、鉴别与处置的医疗学科带头人把关制,疑似、疑难病例专家组讨论的双保险制度。护理院感团队实行每天对上岗人员的防护用品进行培训、指导、监督、检查,所有用品的穿与脱必须按规范流程走,环境与物品的消毒必须到位,检查到人;解决导诊分诊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问题,协调完成全校咨询急救电话“87541120”的医疗服务工作。倡导无论是院内诊疗,还是家庭上门服务,以及与社区居委会的联动,都要做到“0”误诊,“0”感染,“0”纠纷的三“0”服务。

  疫情期间,校医院的医疗常态化运行,抢救疑似病患,急诊处置大学生消化道大出血,作为家庭医生上门为癫痫病人服务,网上预约护理团队上门换药、上胃管,为百岁老人上尿管等,共计处置发热病人302例,疑似新冠病人83例,上门服务、抢救处置共21人次,转运病人128人次,处理非新冠疾病8954人次。长江日报和楚天都市分别以《“网约护士”为百岁老人上门换尿管,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缓解特殊时期就医难》为题进行过报道,中国科学报对李晓南进行了专访,《一所疫区校医院的“防疫手记”》在科学网上转载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给全国高校抗疫做了铺垫。

                                                       

  做细做实  确保隔离点防控出成效

  2月上中旬,医院陆续接到4个隔离点防控任务,为做好防控工作,李晓南带领医务科做好动员和各项准备工作,并且深入隔离点了解实际情况,针对隔离点疑似病人病情复杂、管理无序、酒店服务员缺乏防护问题,特别是对设立在十多平方米集装箱内的医疗值守点,环境艰苦且分割出三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难度大的实际困难等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一是制定医护工作流程、防护流程和病人管理流程与制度,各岗位工作制度,提出工作要求;二是对酒店服务人员、社区主任和病人进行全员培训,教授他们如何穿脱防护衣,戴口罩,如何洗手,规划出活动区域与行动指南,代表医院、学校捐赠防护用品给社区和宾馆服务人员;三是将隔离点存在的风险与解决问题向华中科技大学和区抗疫指挥部进行汇报,推动问题解决;四是印制《疑似病例隔离手册》(患者版)和《疑似病例隔离手册》(医生版),做到隔离区人手一份进行学习。

  截止3月25日,4个隔离点共投入医护人员64人,累计医学观察694人,65岁以上31人,年纪最大的98岁,危重症8人,李晓南带领校医院专家团队进行线上专业指导,处理各种问题203人次。医护人员们通过每天的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心理的安慰、新冠肺炎知识宣教等,这些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们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得到了政府的深情与厚意,他们由刚来时的陌生、焦虑和无助,变成朋友间的家长里短和互助互爱。医护人员的贴心服务赢得隔离人员的广泛赞誉。《守护隔离点的“集装箱医疗队”战疫故事》相继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和“中国教育报”上进行刊载。

  敢于创新  为居民解决就医痛点

  作为分管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副院长,如何解决好疫情之下群众的问诊难题,一直是她思考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医院网信办加班加点进行调试和维护,仅用5天时间,于2月1日起推出“线上医疗”服务,相继推出“发热门诊”“心理咨询”“中医科”“预约护理”“儿科”等多项线上医

  疗服务。由李晓南挂帅,一批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网上坐诊,开通不到以来,接诊患者1876人次,回答问题6000余次,其中李晓南主任医师370人次,位居第一,白天工作很多,有时无暇翻看手机,晚上安静回复是常有的,曾经有一晚回复到0:10。这些问诊,有回家新疆的大学生,有探望父母回到农村偏远贫困地区,没有任何医疗资源的教授,有93岁的老人,也有1月的宝宝,她都耐心、细致的给与专业指导与心理安抚。

  随着疫情的发展,为减少人员流动,实行交通管制,小区封闭,校内4000余名慢性病患者取药成了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院党委决定由李晓南牵头在前期搭建的线上问诊平台基础上,组织团队,实行线上线下慢性病送药服务。

  “慢性病送药”听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繁琐。包括医生线上问诊、信息汇总、挂号、开处方、电话沟通开药信息、网上支付、调配处方、线下送药等十余个环节,参与人员达50余人。环节越多越容易出现意外,推行之初,由于工作量大、流程不畅,工作显得忙乱,李晓南带领综合办公室主任叶天响积极跟线上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药剂科沟通,用最短时间完成了流程的完善。慢性病送药至今已经送出2005份药物,每一包药都凝聚着线上线下慢病送药团队的智慧与心血,送去的是学校、政府的温暖与爱心。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居民师生甚至校友的交口称赞,被华中科技大学赞誉为《慢性病送药“快递点”》。

                                                        

  积极建言 为战胜疫情贡献智慧

  作为洪山区政协委员,一名呼吸专家,李晓南在防疫之余,一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她对防疫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智慧。

  疫情初期,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主委迟春花教授向她征询基层困难,她就用信件形式向她提出两个建议:第一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由于试剂的准确率的不足,检测的数量有限,呼吁明确临床诊断标准,尽量减少给患者和家庭都带来的损失;第二针对方舱医院建立前期,隔离在家的疑似和确诊病人大部分都有多种基础疾病,仅靠社区与家庭医生承担难度大,亟待解决轻症转重症的实际问题。此外她在《国家治疗参考》上发表《关于降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建议》,并向湖北省提出《关于返校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对策略》,向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提出《基层医生的呼吁》和《隔离点的思考》等专业建议。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是李晓南喜爱的诗句。她说:战胜疫情是我们呼吸人心之所向,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虽然每一刻都危险重重,每一步都负重前行,我愿意背负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在抗疫中,浴火淬炼。

附件: